Search

關於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係,過去的生態人類學研究中曾經有過一次論述的轉型。從認為少數民族或部落社會有...

  • Share this:

關於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係,過去的生態人類學研究中曾經有過一次論述的轉型。從認為少數民族或部落社會有著與生態環境共存的智慧之「古典」典範,再到這些部落社會維持生態的平衡實際上也是基於社會關係的平衡,這個新的典範認為我們不應該過度美化了部落社會面對生態的知識。伴隨著今年逐漸蔓延開來的疫情,我們也在保持社交距離、減少社會活動的同時,以最低限度的方式維持著我們的社會活動。也因此,不少原本生態環境受到人類社會活動極大影響的地方,意外的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。我們是否可以藉此機會,順便重新思考與檢討以人類社會活動作為產業基礎的觀光行業,是不是可以有更尊重地方文化與生態環境的發展版本,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利潤與人潮呢?

--------------
筆者提筆的此刻,新型冠狀病毒已在全球奪去逾6萬條人命,全球近40億人被「禁足」,全世界只剩下5個國家還能「正常上班上課」。台灣的防疫成績至今廣為各國誇讚,但也因此存在「掉以輕心」的風險。

清明連假,以墾丁為首的多個國內熱門景點(含阿里山森林遊樂區、花蓮東大門夜市、嘉義文化路、台南關子嶺、虎頭埤、烏山頭水庫及湖境渡假會館等埤塘風景區、高雄興達港、旗山老街、雲林北港朝天宮等)人潮擁擠,也因傳出多起旅客未戴口罩、未保持社交距離,於是指揮中心連發兩則國家級警報,唯恐出現防疫破口。

疫情全球大規模蔓延,觀光旅遊業首當其衝,相當仰賴觀光產業的澎湖縣,各階層業者叫苦連天,以往此時一位難求的餐廳如今門可羅雀,旺季時人山人海、停車場一位難求的知名景點「摩西分海」造訪人數更差了百倍之多,市區熱門的紀念品室內市集「菊島之星」更已有業者因為成本過載而撤出。談到產業的未來,第一線的業者眼中幾乎都是一片茫然。

2019年初,菲律賓政府為改善因觀光客暴增所衍生的環境汙染問題,下令「長灘島」封島半年,直至2019年10月底才重新對外開放,旅客驚艷封島休養生息、積極復育後的長灘島美景,使其再度成為國際旅人的首選。同樣面對環境過載問題的澎湖,曾在長灘島封島時談論是否應比照辦理,但顧及產業生計平衡遲遲未有進展,如今卻因疫情而意外帶來此一契機。

(以上為網站引文,全文請參考以下連結)
https://opinion.cw.com.tw/blog/profile/309/article/9294


Tags:

About author
在各行各業裡、社會的各個角落裡,都有一群人,做著跟人類學家一樣的事,或是用人類學家的方法來工作,他們不在學術圈裡,卻讓人類學更加貼近社會大眾。 「百工裡的人類學家」,就是要邀請這些人,分享他們的人類學經驗,以及他們如何將自己的工作結合人類學,找到新的可能,也看到不一樣的社會真實。 我們固定每天分享跟人類學有關的兩篇文章,也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,希望能拉近大家和人類學之間的距離。 部落格: http://anthrodo.wordpress.com/ Youtube頻道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xC6QldQiIpv54V-KtgEIJQ/playlists
人類學家不只在學術圈與研討會裡,在台灣,還有一群「百工裡的人類學家」! (創立時間:2012年12月)
View all posts